塞外青城名副其实——呼和浩特市蹲点小记 占地6亩、高7米的巨型拱棚,就建在曾是穷乡僻壤的清水河县宏河镇聚宝庄村。 呼和浩特科技特派员刘铁柱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查看果树大棚里的温度。 听到随行人员的一句点睛之语,记者赶紧记录下来。 郭艮良是清水河县石仁背流域的护林员,骑摩托巡护山林是他每天的工作任务。 4月的清晨,顶着朝阳,我们驱车前往清水河县宏河镇一间房村,开启蹲点采访的首站。 爬上一间房西面山坡的千亩林果地,大家对“春风似剪刀”这五个字有了切身的感受。宏河镇副镇长乔楠说,清水河县的立地条件先天不足,海红果、沙棘、欧李、山杏等经济林不仅能够防风固沙、平衡生态,更能给当地农民增加收益。就拿一间房来说,海红果按行价每公斤5元计算,进入盛果期亩年均收入3万元以上…… 在聚宝庄现代设施农业园,占地6亩、高7米的巨型拱棚让大家眼界大开,纷纷感叹:见过大棚里种蔬菜的,还没见过种果树的。而且,在坡梁旱地上能种樱桃和葡萄吗? 村党支部书记王万斌就是这个“吃螃蟹”的人,他用流转来的亩土地陆续建起座厚墙体温室大棚和9座巨型拱棚。“我这些樱桃和葡萄现在是村民的致富果,不但销路好,还吸引了一大批城里人过来采摘。”很显然,生态红利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。 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,我们听到最多的是:树种起来,环境好了,生活也变好了。从清水河县木瓜沟流域到土默特左旗植物园,再从大青山白道梁到红杏遗村东乌素图,目之所及都是葱葱茏茏的绿色和溢满幸福的笑颜。随着揽山入城战略的实施,一半青山一半城的呼和浩特,成了名副其实的塞外青城!(文/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施佳丽图/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于涛)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zp/pgzp/5508.html |